

Recall
上個世紀70-80年代
那年 | 它的樣子
榕蜀里的前身是造船廠的綜合車間
據(jù)說當初在選址的時候,門前的大榕樹和白玉蘭樹是最終確定選擇這里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主人對于樹的偏愛。




原建筑建于上個世紀70-80年代,以磚混結構為主,外立面遭受江風吹襲多年,侵蝕嚴重,木質門窗大多已經嚴重損毀,內部間隔局促且狹小,殘破不堪。但透過這些斑駁的墻面,以及銹跡斑斑極具年代標志的招牌,依然能讓人清晰的感受到曾經作為廣州造船基地之一的這片土地上的工業(yè)氣息。


項目位于海珠最東端的黃浦灘創(chuàng)意園區(qū),但與市中心僅5分鐘的距離。小院臨江,隔江是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所在的長洲島,以及廣州人文學術的搖籃大學城, 在三區(qū)交匯的地方賞三江融合與日落美景。
RONGSHULI
RECONSTRUCTION
共生 | 時代交融的藝術
黃埔建筑設計院承擔了該項目全過程的改造設計以及施工管理工作。
由于工期的限制,改造設計工作基本在現(xiàn)場以手繪圖的形式完成。



▲ 在現(xiàn)場辦公的設計師李一鳴
室內與室外的關系、歷史與當下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設計師考慮的重點,也是為該項目注入生機和魅力的連接紐帶。外墻考慮保留原來工業(yè)氣息,以傳統(tǒng)的灰色為主。
一樓施工現(xiàn)場
SITE CONSTRUCTION



立面上采用大面積的落地窗來滿足室內對于光線品質的需求,擴大了豎向的黑色窗框,搭配簡約的線條,同時,配以純白色鋼制樓梯欄桿和側網(wǎng),與修舊如舊的墻體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工業(yè)遺存的原始粗獷中,點綴了現(xiàn)代建筑的精致感。



首層室內玻璃盒子天井,讓白玉蘭樹和室內外的空間,形成互動和關聯(lián),達到建筑、自然以及人之間的一種和諧,這也充分說明了設計師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一樓飄出江際的無邊陽臺,試圖讓人對大自然江水的無限接近,充分體現(xiàn)了設計師和空間主人對建筑融入大自然理念的高度一致和認同。


一樓多功能空間局限于原有層高的限制,天花經過簡單修復,保留了原有的水泥預制板的粗獷質感,配合空間里老式鋼琴、復古座椅、木質墻體以及原木長桌等元素,營造出工業(yè)鐵漢般的柔情氛圍,如果不就著鋼琴曲喝一杯威士忌,都感覺白來了這個空間。



一樓外墻保留了建筑物的部分原狀,其斑駁的年代感,與灰色樓梯擋墻以及銹跡中帶著文藝氣息的招牌,整體形成獨特的界面韻律和一種跨時空體驗,畫龍點睛的原裝“綜合車間”招牌,使得歷史印記和現(xiàn)代生活交織在一起,又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回饋空間的主人,融入整個黃浦灘園區(qū)和都市。


二樓過廳地面選擇典型的民國花菱方磚,讓人從灰色的工業(yè)感中過渡到民國的懷舊小資風,讓人眼前靚麗卻又不顯突兀。

二樓的陽臺和玻璃茶室,可以說是整個空間最受歡迎的地方,岸邊的古老船舶和破敗的車間、遠處的長洲島、隱約期間的黃埔軍校、紅磚墻的大學城、奔流不息的江水、云卷云舒的天空,無一不表達出熱愛和親近自然,并融入自然的設計理念。

二樓施工現(xiàn)場
SITE CONSTRUCTION




旁邊室內小巧而又精致的空間,采用簡單又不失格調的柚木地板,解決了兼具藝術展廳和會議功能所需要的沉靜和簡約感。


拾級而上,順手可以摘一朵芳香四溢的白玉蘭花,夾在耳邊,客串一下嬉雅皮士兼具的玩世不恭,這或許就是設計空間給于人的暗示和催化作用。

三樓的餐廳,中規(guī)中矩,空間三面采用落地玻璃,盡可能讓人能把四周的美景盡收眼底,無需過多的累贅,大自然才是最能讓人感動的裝飾。

三樓施工現(xiàn)場
SITE CONSTRUCTION




站在灰色系的戶外陽臺木地板上向院子里俯視,感受一下上帝的視覺和對自然的敬畏感。

設計師通過非常靈活的結構改造,在一樓預留了一個院子。院子不僅最大程度延伸了人的活動空間,利用內外相互兼顧的樹蔭和采光,提供了與自然的接觸,并揭示出自然的各個方面,是工作生活的中心,也是一個隱藏在現(xiàn)代城市日趨消逝的風、雨、聲、光等自然物的一種裝置,它滿足了都市人對院子的奢望和渴求,聽著樹葉嘩嘩作響,看著陽光透過樹蔭滲入院中,在墻上和地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更賦予了空間的生命力與朝氣。




設計師讓榕蜀里除了帶有工業(yè)時代的記憶之外,還力圖有更多新生元素能被置入其中,使其滿足現(xiàn)代辦公、休閑等需求,也能更好地融入整個園區(qū),乃至整個城市。




